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更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近年來,廣大基層民政工作者扎根一線、步履不停,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紓解民憂,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工作中書寫了“枝葉關情”的生動篇章,為千家萬戶托起了穩穩的幸福。
一、厚植為民情懷,當好群眾“貼心人”
基層民政工作千頭萬緒,從困難群眾的低保核查到留守兒童的關愛幫扶,從高齡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到社區治理的瑣碎日常,每一項工作都承載著群眾的期盼。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民政干部用“鐵腳板”走村入戶,以“嘮家常”傾聽訴求,把政策“翻譯”成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將服務延伸到“最后一米”。某街道創新建立“社會救助動態監測機制”,通過大數據比對精準識別困難群體;某社區打造“鄰里互助驛站”,讓孤寡老人感受到“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情……這些舉措的背后,是基層民政人“俯下身、沉下心”的堅守與擔當。
二、創新服務模式,跑出惠民“加速度”
面對群眾日益多元的需求,基層民政工作不斷探索新模式、新路徑。例如,“互聯網+民政服務”平臺讓群眾足不出戶即可辦理低保申請、殘疾補貼等事項;依托“智慧養老”系統,社區工作人員實時掌握獨居老人健康數據,及時提供應急援助;在鄉村振興一線,民政干部聯合社會組織搭建“公益助農直播間”,幫助困難家庭拓寬農產品銷路。這些創新實踐既彰顯了基層治理的溫度,也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智慧。
三、黨建引領聚合力,共筑民生“同心圓”
基層民政工作的高效推進,離不開黨建引領下的多方協同。許多地區通過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設立“紅色網格員”,將黨建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有的社區書記連續三年春節值守崗位,為困難群眾送去“暖心年夜飯”;有的駐村民政干部扎根山區,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脫貧致富。這種“黨旗紅”與“民政藍”交相輝映的場景,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