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傳播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語言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然而,“黑話爛梗”的泛濫正給網絡環境帶來諸多負面問題。近期,抖音官方發現,少數賬號通過“諧音梗”“縮寫字”等方式發布“黑話爛梗”,傳播違法違規不良信息,不僅阻礙公眾理解,還對青少年造成嚴重影響。(6月12日《九派新聞》)
網絡“黑話爛梗”起初可能只是特定群體追求新奇的交流方式,但如今卻逐漸變味。部分“黑話爛梗”成了傳播色情低俗、不良文化的工具,它們利用隱晦表達繞過平臺監管,將不良內容推到大眾眼前,尤其是對辨別能力弱的未成年人,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這些不規范表達不僅污染網絡空間,還阻礙信息的有效傳播。語言本是交流的工具,而“黑話爛梗”卻讓溝通變得困難,降低交流效率,引發誤解和沖突,破壞網絡交流生態。
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網絡“黑話爛梗”的負面影響更為深遠。在網絡時代,未成年人幾乎無法避免接觸網絡語言,2023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7.3% ,他們頻繁接觸網絡流行梗和用語。然而,“黑話爛梗”語義模糊、用詞不規范,還包含低俗、惡意價值觀,這對未成年人的語言學習和思維發展極為不利。
長期接觸“黑話爛梗”,未成年人容易混淆正規用語和網絡語言,導致語言表達能力退化。當他們習慣用簡單、空洞的網絡用語替代豐富的詞匯,就難以培養深度思考和系統表達能力,甚至患上“文字失語癥”。而且,這些不良內容會潛移默化影響未成年人的價值觀,讓他們對低俗、暴力內容習以為常,削弱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此前,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就開展了“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網絡黑話爛梗等問題。抖音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上線發文助手、發布《規范表達溝通手冊》等,對違規賬號進行提示、警示和處罰。但仍有部分賬號頂風作案,這表明治理工作任重道遠。
要徹底解決“黑話爛梗”問題,需要平臺、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平臺應繼續加強監管,嚴格執行規則,對違規行為絕不姑息;家長要關注孩子的網絡使用情況,引導他們正確辨別網絡信息,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學校要加強語言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和價值觀。
網絡“黑話爛梗”的治理關乎網絡環境的凈化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只有各方齊心協力,才能有效遏制“黑話爛梗”的傳播,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網絡空間,讓他們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茁壯成長。(作者單位:荒佃莊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