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出臺相關規定,要求各地各校嚴禁以任何形式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和“高分考生”。這兩年,“高考狀元”的炒作確實少見了,但又出現了一種新現象,有的自媒體、網絡大V,包括一些學校乃至相關機構賬號,都出現了炒作高分屏蔽生的情況。(6月26日《錢江晚報》)
所謂高分屏蔽生,指的是高考成績在本省(直轄市、自治區)排名較高的考生,其成績在查詢時會被系統技術性屏蔽,考生只能看到“分數排名進入全省前XX名”的提示,無法得知具體分數。據了解,這一政策的目的旨在弱化“高考狀元”炒作,引導公眾理性看待分數,促進教育公平。
多年以來,每到高考成績揭曉之時,各地各學校就開始大肆炒作“高考狀元”,而且俞炒作愈細化。從科目分,有理科狀元、文科狀元、單科狀元,從地區來講,有縣級、市級、省級狀元,真可謂是“高考狀元”遍地開花。
但事實上,炒作“高考狀元”弊端很多。一是炒作“高考狀元”助長了相互攀比、弄虛作假之風。二是炒作“高考狀元”助長了社會不正之風,導致一些有權有勢的人擠占優質教育資源,破壞教育公平。三是炒作“高考狀元”對狀元考生并沒有什么好處,很多“高考狀元”開始被人稱奇,最終默默無聞,狀元變茫然,神童變愚童,成了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
為此,2021年教育部專門下發文件,嚴禁相關媒體、培訓機構、學校、個人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等信息?梢姡钩醋“高考狀元”是一種教育本真的理性回歸,很有必要。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隨著炒作“高考狀元”禁令的出臺,一些自媒體、網絡大V,包括一些學校乃至相關機構賬號,竟紛紛開始炒作“高分屏蔽生”,這無疑是“高考狀元”“高分考生”炒作的一個新變種,值得警惕。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承擔起自身的主體責任,不妨像禁止炒作“高考狀元”那樣,盡快出臺禁止炒作“高分屏蔽生”的相關禁令文件,并同步出臺相關處罰條例,規避炒作“高分屏蔽生”亂象。
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應會同公安機關,嚴厲打擊炒作“高分屏蔽生”現象,不妨通過約談、高額罰單、列入“黑名單”、追究法律責任等多種處罰方式,讓炒作者既付出“經濟代價”,又付出“誠信代價”,更付出“法律代價”,倒逼其自覺遠離炒作“高分屏蔽生”。
同時,“高分屏蔽生”也要學會理性對待分數被屏蔽,須知一次高考高分不等于定終身,切莫迎合相關自媒體、網絡大V,包括一些學校乃至相關機構賬號的炒作之需,助紂為虐,助長其炒作“高分屏蔽生”的囂張氣焰。
我們相信,只要教育行政部門“禁令跟進”,公安機關“處罰到位”,再輔以高分屏蔽生的“不助推”,就一定能避免“高分屏蔽生”成為高考狀元炒作的新變種,從而讓教育回歸本真,回歸理性,為教育公平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浙江省開化縣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