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延安時期的“三大作風”到新時代的“八項規定”,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作風建設作為攻堅克難、凝心聚力的關鍵抓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持續深化作風建設不僅是黨自我革命的永恒課題,更是凝聚民族復興磅礴力量的必然要求。
以作風建設為鏈,串聯黨的百年征程。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艱苦歲月里,我們黨形成并保持了“三大作風”;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黨創新提出了解決作風問題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將作風建設提升至戰略高度。以中央八項規定為切入口,通過“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錘煉黨性修養,依托“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借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校準價值坐標,構建起“制度約束-教育引導-實踐錘煉”的閉環體系。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全國累計選派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溫暖民心;在疫情防控最前線,460萬個基層黨組織化身戰斗堡壘,3900多萬名黨員干部堅守崗位,讓黨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高高飄揚,他們都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生動內涵。
以作風建設為帆,推動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針對“痕跡管理”“層層加碼”等形式主義新表現,需建立基層減負動態監測機制;對“拍腦袋決策”“層層不擔當”等官僚主義頑疾,應完善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制度。同時,需警惕“疲勞綜合征”,避免將作風建設簡單等同于“抓紀律”“管考勤”;破除“形式主義”,杜絕將整改措施停留在“留痕管理”“臺賬比拼”……惟其如此,方能通過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跳出“興衰治亂的歷史周期率”,奮力開創黨的自我革命新局面,實現作風建設與政治生態凈化良性互動,不斷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
以作風建設為筆,勾勒民族復興未來圖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風險越大、挑戰越多、任務越重,越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作風建設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時代使命。在鄉村振興主戰場,需要持續整治“景觀工程”“面子項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人生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來踐行正確政績觀;在科技創新最前沿,必須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建立“揭榜掛帥”“賽馬爭先”的競爭機制;在民生保障第一線,要堅決糾治“冷硬橫推”“懶政怠政”,用“群眾笑臉”檢驗工作成效。唯有永葆政治本色、不忘宗旨初心,方能在時代大考中書寫人民滿意的作風答卷。
回顧過去,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中國共產黨始終以“趕考”的清醒推進自我革命。面向未來,唯有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自我革命,方能確保我們黨成為永遠打不倒、壓不垮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