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零時,當高原的月光灑在青藏鐵路銀色的鋼軌上,西寧貨站西側驟然亮起一片星辰般的作業燈光。隨著施工天窗命令的下達,7臺身披"鐵甲"的多功能清篩機械轟鳴著駛入184號道岔區段,這場持續240分鐘的夜間戰役,不僅拉開了西寧工務段2025年線路養護的序幕,更在海拔2261米的高原上譜寫了一曲新時代鐵路人的奮斗壯歌。
作為青藏鐵路的"咽喉要道",西寧樞紐日均接發列車200余列,道岔設備的養護質量直接關系著西北鐵路大動脈的暢通。在零下5攝氏度的春寒中,身著熒光黃防護服的工務人化身"鋼軌醫生",在探照燈交織的光網里展開精密"手術"。清篩機組操作手李師傅緊盯顯示屏,操縱機械臂以毫米級精度剝離板結道砟;"00后"青工小馬手持激光測量儀,在搗固車后方實時監測軌距變化;安全防護員張大姐的對講機里,每隔3分鐘就傳來一次鄰線列車接近的警示。
這場看似常規的養護作業背后,凝結著西寧工務段歷時半年的科技攻關成果。技術科負責人介紹,他們創新采用"BIM+數字預演"模式,通過三維建模對施工流程進行了46次虛擬推演,將傳統清篩效率提升了30%。在施工籌備階段,技術人員運用地質雷達對5.8公里線路進行"CT掃描",精準定位了17處道床薄弱區段。更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高原夜間作業特點研發的智能溫控防護系統,讓每位作業人員的安全帽都能實時顯示體溫、血氧數據。
"每鏟出1立方米污砟,就為列車平穩運行多添一分保障。"工長王建軍抹去護目鏡上的冰霜說道。在機械無法觸及的岔芯部位,十余名工人跪在砟石上,用鐵鍬和鋼釬進行人工清篩,飛揚的粉塵與呼出的白霧交織,在探照燈下形成一道特殊的光柱。這種"機械為主、人工為輔"的立體化作業模式,正是西寧工務段總結多年高原養護經驗形成的特色工法。
據統計,該段近五年來累計完成道岔清篩842組,線路質量優良率從92%提升至98.6%,設備故障率下降43%。今年計劃投入的32臺新型養護機械均配備了北斗定位和5G傳輸系統,可實現作業質量全程可追溯。在施工現場的數字化指揮中心,大屏上跳動著實時傳回的200余項作業參數,技術人員通過AI分析系統,動態調整著各工序的進度匹配。
當東方泛起魚肚白時,經過深度"療愈"的道岔區段已煥發新生。質檢人員手持檢測儀進行最終驗收,軌距誤差控制在±1mm以內,道床彈性系數達標率100%。首戰告捷的背后,是127名作業人員累計步行23公里的細致檢查,是技術團隊攻克8項高原施工難題的智慧結晶,更是三代鐵路工務人"毫米不差、分秒不誤"的職業堅守。
望著首趟檢測列車平穩駛過作業區段,現場總指揮楊段長感慨道:"我們養護的不只是鋼軌,更是連接青藏高原與內地的生命線。"在"交通強國"戰略指引下,西寧工務段正以科技賦能傳統養路作業,用數字化革新書寫新時代的"天路故事",讓鋼鐵大動脈在雪域高原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