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強音中,普法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融入社會肌理。從城市社區的法治文化廣場到田間地頭的“鄉村法律明白人”,從校園里的模擬法庭到短視頻平臺的“普法直播間”,一場全民參與的法治啟蒙運動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展開。
一、普法教育: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跨越
過去十年,中國普法教育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全國建成法治文化公園4.2萬個,培養“法律明白人”超800萬名,憲法宣傳周覆蓋14億人次,這些數字背后是法治觀念從紙面到人心的深刻轉變。但成績單的另一面,是城鄉法治資源不均衡的“鴻溝”:城市白領通過法律APP隨時咨詢,偏遠山區老人卻可能因不懂法律程序喪失應得權益;青少年在校園接受法治教育,卻對網絡詐騙、校園貸等新型風險缺乏免疫力。
二、新挑戰呼喚普法教育“精準升級”
數字化浪潮下,普法教育面臨雙重考驗:一方面,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讓法律知識觸手可及,某法律博主單條普法視頻播放量破億;另一方面,算法推薦制造的信息繭房,讓部分群體陷入“法律謠言”陷阱。更值得關注的是,Z世代對“說教式”普法天然抵觸,而銀發群體又面臨“數字鴻溝”困擾。如何讓不同群體“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成為普法教育必須破解的課題。
三、創新突圍:構建“全生命周期”法治教育體系
在浙江,“法治小鎮”建設將法律服務嵌入生活場景,村民在農家書屋就能辦理公證;在廣東,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運用VR技術還原庭審現場;在四川,彝漢雙語普法劇《阿依的官司》走紅大小涼山。這些實踐揭示:普法教育需要“分層施策”——對老年人側重防詐宣傳,對創業者強化合同風險教育,對青少年培育規則意識;需要“場景浸潤”,讓法律知識隨著外賣訂單、快遞包裹進入千家萬戶;更需要“技術賦能”,用大數據分析普法需求,用AI客服解答法律困惑。
四、從“獨角戲”到“大合唱”的治理轉型
普法不是司法行政部門的“獨奏”,而是全民參與的“交響樂”。當快遞小哥成為“移動普法員”,當網紅主播在直播間講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企業設立“合規課堂”,一個“人人都是法治傳播者”的社會生態正在形成。某地探索的“普法積分制”頗具啟示:居民通過參與法治活動積累積分,可兌換法律服務、生活用品,讓學法用法成為生活新風尚。
法治社會的建成,既需要法律條文的“鋼筋鐵骨”,更離不開法治觀念的“精神血肉”。當14億中國人都能在法治軌道上明辨是非、堅守底線,當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共同追求,一個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必將綻放璀璨光芒。這,正是新時代普法教育肩負的使命與榮光。(昌黎縣荒佃莊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