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蕩的時代東風中,鄉村不再是曾經的“沉寂角落”,而正在成為夢想的“熱土”與發展的“藍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然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中,仍有不少“短板”和“瓶頸”制約著高質量發展:產業基礎不穩、人才力量不足、文化活力待挖、生態環境承壓、治理體系不優……面對這些問題,如何跑好鄉村振興這場“接力賽”,跑出“加速度”,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時代考題。
盡管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全面推進,但現實中仍有一些“卡點”。部分鄉村“產業空心化”,一產獨大、附加值低,群眾增收缺乏長效渠道;人才“虹吸效應”持續,青壯年流失,外來人才引不來、留不住;文化活動“式微”,農耕文明傳承乏力,文明鄉風建設難持續;部分村莊“顏值”提升但“內在”欠賬,生態修復與人居環境改善仍不平衡;基層治理中“人難管、事難議”,群眾參與度低、制度落實不實。
這些問題如同沙石卡在齒輪中,既拖慢了鄉村振興的“馬車”,也消耗了基層干部的“動能”。破解難題,需對癥施策、精準發力,打通“堵點”,打破“瓶頸”。
鄉村振興的藍圖不是一筆勾勒,而是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過程,唯有“五駕馬車”并驅齊行,才能駛入“黃金賽道”。
產業興旺為“引擎”,筑牢物質根基。發展產業就像在鄉村點燃“發動機”。要因地制宜選準主導產業,做強“土字號”“特字號”品牌,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產品、賣服務”升級。通過產業融合,把農業與文化、旅游、康養、電商等深度嫁接,延長鏈條、提升價值。唯有產業“活”了,農民的錢袋子才鼓起來,鄉村的經濟底色才厚起來。
人才振興為“驅動器”,點燃內生動能。鄉村再美,也需“頭雁”領飛。要系統培育“新農人”,增強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術能力。同時用好情感回歸、平臺支持、制度保障等“組合拳”,吸引高校畢業生、技術能人、退伍軍人“回流鄉土”,實現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沒有人,所有建設只是空中樓閣。
文化振興為“潤滑劑”,塑造精神風貌。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農民的精神糧食。要打造“農民唱主角”的文化舞臺,活躍農村文體生活;傳承非遺技藝、鄉土文化,把“土味”轉化為“風味”。以文化人、以文興村,讓文明鄉風潛移默化影響人、塑造人。
生態振興為“底盤”,筑牢宜居底色。綠水青山是鄉村最靚麗的底色。要以更高標準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干凈整潔”向“宜居宜業”躍升。推行綠色種植、生態循環農業,讓生態效益變成經濟效益,實現“人居好、環境美、收益多”的多贏格局。
鄉村振興的“春風”已吹遍廣袤大地,但真正的“春華秋實”還需我們耕耘播種、辛勤付出。作為新時代的基層干部,我們既是“排頭兵”,也是“助推器”,更是“實干家”。唯有將目光投向田野,把腳步邁進村莊,用雙手丈量民情、用行動贏得民心,才能讓振興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實。讓我們一同乘風破浪,奔赴這條屬于億萬農民、也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黃金賽道”。(作者單位:河北省黃驊市黃驊鎮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