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八項規定》,短短600余字如利劍出鞘,直指黨內沉疴。十年間,這場以“徙木立信”為起點的作風革命,不僅重塑了黨風政風,更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生動注腳。
八項規定的突破性在于其“小切口、大縱深”的戰略智慧。從“舌尖上的浪費”到“車輪上的鋪張”,從“會所中的歪風”到“樓堂館所的奢靡”,中央以“抓鐵有痕”的力度,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發起總攻。數據顯示,全國“三公”經費較2013年累計減少超1300億元,公務接待費用年均降幅達兩位數。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制度重構,全國修訂完善超1000件作風相關制度文件,從公務接待標準到因公出國(境)審批,從辦公用房面積到會議活動規格,形成了一張覆蓋權力運行全鏈條的“制度鐵籠”。這場革命的深層邏輯,是黨對“執政風險”的清醒認知。習近平總書記曾警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十年間,從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年年“過篩子”,到各級黨組織“四不兩直”調研常態化,從“打虎拍蠅”的雷霆手段到“風腐同查”的精準打擊,黨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將“全面從嚴治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實現了從“寬松軟”到“嚴緊硬”的根本性轉變。
八項規定的生命力,在于其始終以“人民立場”為價值坐標。在四川,一場針對“校園餐”的專項整治,讓300萬農村學生吃上了“放心餐”;在河南,7.5萬起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查處,讓基層干部的“微權力”曬在陽光下。這些行動背后,是黨對“脫離群眾是最大危險”的深刻警醒。
作風之變更體現在社會風氣的重塑上。從“光盤行動”成為全民自覺,到高檔餐飲業“親民轉型”;從“天價月餅”退出市場,到“勤儉辦一切事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八項規定推動形成了“以儉養德、以廉立身”的社會新風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24年94.9%的受訪群眾對八項規定成效表示肯定,這一數字背后,是黨群干群關系的“魚水重連”,是人民群眾對黨的“真心點贊”。
八項規定的成功,在于其構建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完整閉環。在“不敢腐”層面,全國查處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數量連續137個月公布,形成常態化震懾;在“不能腐”層面,大數據監測平臺精準識別“快遞送禮”“電子紅包”等隱形變異問題,讓“四風”無處遁形;在“不想腐”層面,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的再學習,從“三嚴三實”到“不忘初心”的再教育,黨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更值得關注的是,八項規定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度融合。在基層減負中,文件會議數量壓縮超30%,“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被遏制;在優化營商環境中,政商關系從“親而不清”轉向“親而有度”,民營經濟活力持續釋放。這些實踐證明,作風建設不僅是政治問題,更是發展問題、治理問題。
十年淬火,八項規定已從“政治規矩”升華為“精神基因”。但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十年不夠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夠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風成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八項規定提供的不僅是經驗,更是啟示,唯有以自我革命的勇氣破除積弊,以人民至上的情懷贏得民心,以久久為功的定力深化治理,黨才能始終成為引領民族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正是八項規定留給中國最深遠的“改變”。(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