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地,潮涌風勁。行走在南粵城鄉,志愿服務的紅馬甲活躍在街頭巷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里理論宣講聲入人心,鄰里互助的暖心故事在社區間傳揚…… 如今的廣東,文明新風如春風化雨,浸潤著這片改革熱土的每一個角落,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更是發展的動能。近年來,廣東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推動文明創建從 “盆景” 向 “風景” 拓展、從 “面子” 向 “里子” 深化。從珠三角城市群到粵東粵西粵北鄉村,文明創建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了 “共建共治共享” 的生動格局。在深圳,“時間銀行” 志愿服務模式讓愛心循環傳遞,累計服務時長超千萬小時;在清遠,“積分制” 管理讓鄉村治理有了 “度量衡”,村民參與文明建設的積極性持續高漲;在佛山,“新時代佛山人精神” 培育行動讓城市精神品格愈發鮮明,成為凝聚發展合力的重要紐帶。
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行的方向。廣東始終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讓主流價值成為社會共識。依托覆蓋省、市、縣、鎮、村五級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創新開展 “百姓宣講”“理論輕騎兵” 等活動,用粵語快板、客家山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清楚、講明白。在梅州,“紅色文藝輕騎兵” 深入革命老區,將紅色故事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讓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感染力;在東莞,“道德講堂” 走進企業車間,用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推動職業道德建設蔚然成風。數據顯示,全省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142 個、實踐所 1611 個、實踐站 2.6 萬個,年均開展活動超 50 萬場次,成為滋養文明新風的重要陣地。
文化是文明的根基,傳承中更見活力。廣東立足嶺南文化深厚底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明傳承有載體、有溫度。在潮州,古城保護與活化利用讓千年廣濟橋煥發新彩,非遺傳承人在古街深巷中傳授潮繡、木雕技藝,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在肇慶,“包公文化”“端硯文化” 融入城市建設,廉潔文化主題公園成為市民打卡地,讓美德教育潤物無聲;在湛江,“醒獅文化” 進校園、進社區,年輕一代在鑼鼓聲中傳承忠義勇敢的精神內核,傳統文化煥發青春活力。如今,嶺南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生活方式,成為涵養文明新風的源頭活水。
文明的進步,終究要體現在人的成長上。廣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文明創建作為提升群眾幸福感的民生工程。針對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推進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與文明創建深度融合,在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同時,開展 “清潔家園”“美麗庭院” 等行動,讓鄉村既見山水,更顯文明。在韶關,“善美韶關” 主題活動讓志愿服務覆蓋城鄉,從關愛留守兒童到幫助空巢老人,善意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在珠海,“斑馬線前讓行人” 成為城市自覺,交通文明折射出城市溫度;在云浮,“積分超市” 讓村民通過參與公益、遵守村規換取生活用品,文明習慣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從珠三角的現代都市到粵北山區的美麗鄉村,文明新風正以多元的形式融入南粵大地的血脈。這場跨越城鄉的文明實踐,不僅擦亮了 “嶺南文化” 的金字招牌,更凝聚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廣東樣板的磅礴力量。隨著文明創建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推進,南粵大地必將譜寫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新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廣東智慧與廣東方案。(作者單位:荒佃莊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