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條,以城鄉融合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三農”工作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基礎性地位,揭示了耕地保護、產業延伸與城鄉融合之間的內在邏輯,為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產業鏈是農業增值的“動力源”,城鄉融合是共同富裕的“連心橋”,三者環環相扣,共同構成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
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撐。當前,部分地區存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一些地方為短期效益違規將耕地轉為建設用地、挖湖造景或種植林果,導致優質耕地減少;還有區域因粗放經營出現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威脅糧食安全,阻礙鄉村振興。耕地是鄉村發展的根本、農民生存的根基、農業產業鏈的起點。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才能保障糧食產量穩定,為鄉村產業提供基礎。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健全責任目標考核機制,對違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設施,提升耕地質量;推廣輪作休耕、增施有機肥等生態技術,實現耕地永續利用,筑牢鄉村振興根基。
扛牢糧食安全責任與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鄉村振興的“壓艙石”,扛牢責任不僅要穩產量,更要推動產業升級,讓農民從“種好糧”到“種好價”、從“賣原糧”到“賣產品”。當前一些地方農業附加值低、產業鏈短,農民僅獲生產環節微薄收益。延伸產業鏈,可融合農業與加工、銷售、旅游等,形成“生產+加工+服務”體系,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如糧食主產區發展深加工,普通小麥轉化為終端食品,價值提升數倍;特色產區打造公共品牌,借電商拓寬渠道;生態優越鄉村發展休閑農業,將耕地變旅游資源,讓農民雙重增收。這些舉措釋放耕地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以城鄉融合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的長遠之計。城鄉發展不平衡制約鄉村發展,城鄉在資源配置、公共服務上差距大:城市聚集優質資源,鄉村面臨人才流失、資金短缺、技術匱乏,導致耕地保護缺支撐,農業現代化慢。城鄉融合能打破二元結構,促進要素向鄉村流動。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升級農村公路、水利等,改善生產條件,便于灌溉、農機作業,降低運輸成本;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建優質學校、醫院,完善設施,吸引人才返鄉創業、下鄉服務。這些人才帶來新理念、新技術,推廣精準施肥、智慧農業,提高耕地效率,帶動農民轉型,實現目標,促進共同富裕。
實踐中,多地探索出協同路徑。有的設“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獎勵守紅線者,資金用于公益,讓保護與發展掛鉤;有的推“點狀供地”,不占基本農田,留足產業空間。這些證明,找準結合點,二者可相互促進。
總之,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一體兩面,保護為振興筑牢根基,振興為保護提供動力。統籌推進,讓耕地成希望沃土,鄉村在護安全中全面振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同富裕奠基。(作者單位: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