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疊翠,碧水潺湹,一村一落皆成景;古韻悠長,鄉愁縈繞,一磚一瓦總關情。當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沉睡的鄉土資源被喚醒,傳統的農耕文明與現代的消費需求碰撞,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共富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從浙江“千萬工程”的實踐樣本到貴州“村超”的文化出圈,從云南哈尼梯田的農耕奇觀到陜西袁家村的民俗體驗,文旅產業正以創新之力激活鄉村沉睡資源,以融合之姿重構鄉土價值邏輯,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以文塑旅,深挖鄉土基因,激活文化生命力。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根系所在,承載著五千年農耕文明的記憶密碼。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將苗繡、銀飾等非遺技藝轉化為旅游商品,讓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經濟;在福建龍巖,土樓民宿將夯土建筑智慧與現代生活美學結合,讓世界文化遺產煥發新生;在河南焦作,“云臺山電音節”用潮流音樂激活山水勝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讓景區單日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這些實踐揭示:鄉土文化不是靜態的標本,而是動態的基因庫。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慶可變為沉浸式體驗場景,古老技藝能轉化為特色產業鏈條,地方戲曲可演繹成文化IP符號。當文化記憶轉化為消費記憶,鄉村便從地理空間升華為情感共鳴的精神家園。
以旅彰文,重構空間價值,培育產業生態圈。文旅產業的魔力,在于能將綠水青山轉化為“可觸摸、可體驗、可帶走”的消費場景。浙江安吉余村通過“竹林劇場”“生態漂流”等項目,讓每立方米負氧離子都產生經濟效益;四川成都明月村將廢棄陶窯改造為文創工坊,吸引128位新村民入駐,形成陶藝、扎染、民宿融合的產業矩陣;江西婺源用“油菜花經濟”串聯起攝影寫生、研學旅行、農事體驗等業態,帶動全縣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50億元。這些案例印證: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本質是通過場景革命重構生產要素——讓農田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文創品,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產業生態。這種“接二連三”的融合模式,既延長了價值鏈,更創造出“1+1>2”的乘數效應。
創新驅動,科技賦能升級,打造智慧新體驗。當數字技術邂逅鄉土中國,鄉村文旅正經歷從“靠天吃飯”到“憑智生金”的蝶變。在江蘇周莊,“AR數字導覽”讓游客穿越千年解碼水鄉密碼;在安徽西遞村,“智慧旅游平臺”實時調控客流、智能推薦路線;在云南普者黑,無人機表演點亮喀斯特地貌夜空,創造“科技+自然”的視覺奇觀。據統計,全國已有超4萬個行政村開展“云旅游”“慢直播”,鄉村旅游線上預訂量年均增長62%。數字技術的深度滲透,不僅破解了基礎設施短板,更創造出“沉浸式夜游”“元宇宙村落”等新業態,讓傳統鄉村突破時空界限,在虛實交融中打開價值增長新空間。
共生共贏,構建利益聯結,書寫共富新篇章。文旅振興鄉村的核心要義,在于讓農民成為產業鏈的受益主體。陜西袁家村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將村民變股東,年接待游客超600萬人次,戶均分紅超20萬元;浙江魯家村創新“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機制,帶動村民人均收入從1.9萬元躍升至4.7萬元;貴州臺盤村借力“村BA”賽事開發苗繡籃球文創產品,帶動周邊2000余名婦女就業。這些探索表明:建立“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利益共享機制,才能避免“資本下鄉、農民離場”的困局。當文旅紅利轉化為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鄉村振興便有了最持久的內生動力。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既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關鍵路徑,更是重構城鄉關系、推動共同富裕的戰略選擇。當城市消費力與鄉村資源力雙向奔赴,當傳統文脈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廣袤鄉土必將煥發新生機。這需要更多“帶著泥土芬芳”的創新探索,需要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參與的協同機制,讓文旅產業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讓億萬農民在共富路上共享發展成果。如此,鄉村振興的壯美圖景,必將如春日的映山紅般絢爛綻放。(作者單位:新城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