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三河市一場"色彩革命"引發全網熱議。當地城管部門以"城市規劃"為名,強制要求商戶將紅、藍、黑底色的招牌統一改為綠色等淡雅色系,蜜雪冰城"紅改綠又改回"的戲劇性事件,讓這場爭議迅速發酵成公共話題。
一、政策執行:紅頭文件下的"色彩專政"
根據《三河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廣告牌需遵循"色淺、淡雅"原則,明確將紅藍黑三色列入禁用清單。然而在實際執行中,政策被異化為"一刀切"的強制命令:城管僅通過口頭通知要求商戶改色,未出示任何法律依據;部分店鋪甚至遭遇招牌被強行拆除的粗暴執法。更荒誕的是,連醫院紅十字標識都因"紅色太火熱"被要求改色,直到輿論發酵后才匆匆拆除綠色招牌。
二、爭議焦點:權力與權利的邊界之爭
法律專家指出,政府無權對商鋪招牌顏色作禁止性規定。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海波直言:"商家有權決定自己店鋪招牌用什么顏色,這是基本的市場秩序。"中國廣告協會也批評強制改色會大幅降低品牌辨識度,造成"山寨店"錯覺。而商戶們不僅要自掏腰包承擔改色成本,還要面對客流量下降的經營風險。
三、深層癥結:形式主義治理的政績沖動
這場"色彩運動"背后,折射出部分地方治理的畸形邏輯。有商戶提供的視頻顯示,三河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人竟稱:"紅色讓人煩躁,藍色太俗氣",要按照"書記要求"打造"學院風、國際化"街區。這種將審美偏好凌駕于法治原則之上的做法,本質是形式主義的政績工程。類似案例在全國屢見不鮮:成都"拼音招牌"、沈陽"黑底白字"等鬧劇,都暴露出城市治理中"重面子輕里子"的痼疾。
四、輿論反思:城市治理需回歸法治軌道
事件發酵后,廊坊市聯合調查組介入,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被免職。但公眾更期待制度性反思:如何遏制權力對市場的越界干預?司法部早已提出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但"奇葩文件"仍層出不窮。三河市事件警示我們,城市治理不是"大家來找茬"的景觀工程,而是需要平衡法治精神與民生需求的系統工程。
當權力可以任意決定街道色彩,當行政命令可以替代市場規律,這種"綠色風暴"摧毀的不僅是商鋪招牌,更是法治政府的公信力。三河市若想真正提升城市形象,不妨先從尊重市場、敬畏法治開始——畢竟,城市的溫度不在于招牌顏色,而在于治理者的初心底色。(作者單位:昌黎縣荒佃莊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