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黨培養的好干部!是你們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在廣安區協興法庭門口,七旬老人李大爺緊握著楊律師的雙手表示感謝,眼中閃爍著久違的笑意。這個初夏,一場跨越八年的親情守望終于迎來法治暖陽,九歲的困境兒童小張重獲生活曙光——廣安區法律援助中心以法治為筆、以溫情為墨,為困境兒童的成長之路勾勒出明亮底色。
“事實孤兒”叩響希望之門
時針撥回2017年,當同齡人還在父母膝頭承歡時,兩歲的小張因父母分居、離異,已隨母親寄居在外公外婆家。杳無音信的父親因從未履行撫養義務,其身影如同斷線的風箏,在小張的記憶里顯得格外模糊。2020年小張的母親意外離世,趴在外婆背上長大的小張突然就成了戶口本上的“事實孤兒”。七旬老人顫抖著拿著全是孩子成長的泛黃相冊,在法律援助中心淚眼婆娑地說道,“她從小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們實在舍不得她啊……但眼下捉襟見肘的生活……我們只有向你們求助,希望孩子的父親能夠支付撫養費,讓她能夠在現有環境里健康成長。”
法援團隊度量親情溫度
“這不是普通的撫養費糾紛!”法援律師楊長長在翻閱案卷后拍案而起,卷宗里藏著兩難命題:生父是法定監護人,但孩子與外祖父母八年相依為命的時光已筑成情感長城。法律援助辦案團隊沒有簡單啟動訴訟程序,而是帶著溫度丈量案情,深入校園記錄老師的見證,走訪鄰里收集八年撫養點滴,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傾聽老人講述祖孫情。法律援助律師在筆錄中堅定地記錄下孩子那句“我想永遠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揪心訴求。
多方聚力縫合親情裂縫
調解室內,時針在唇槍舌劍中走過三圈。“既要守護孩子的笑臉,也要縫合親情的裂痕”,區婦聯金牌調解員廖主任道出辦案真諦。法援律師鋪開法律文書:“撫養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義務”;法官指尖輕叩案卷:“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是金科玉律”。這場歷時兩個月的“愛心接力賽”,隨著調解協議落筆而落下帷幕:父親不僅補繳撫養費,更主動要求保留孩子現有生活環境。而最令人動容的是,當法官問及心愿時,孩子悄悄說:“希望外公外婆身體健康,希望爸爸在外面工作順利”,此刻,法律文書上的冰冷條款,已然化作滋潤幼苗的法治甘霖。
護蕾工程播撒法治星火
“我們辦理的不僅是案件,更是在稚嫩心田播撒法治的種子。”廣安區法律援助中心負責人望著“青少年維權崗”的牌匾感慨。為了幫助更多的困境兒童,廣安區法律援助中心正不斷健全“護蕾工程”長效機制,組建家事法援專家庫,推出“困境兒童檔案動態管理”制度,創新“模擬家長”陪伴計劃,今年以來,該中心已辦理未成年人援助案件33件,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23場,用“法律+調解”雙介入機制為8名困境兒童點亮希望。
暮色中的渠江靜靜流淌,法律援助中心的燈光依然明亮。在這里,法治溫度與人間真情永遠交織,為每個需要守護的童年筑起愛的港灣。(作者單位:廣安區法律援助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