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社區矯正教育改造實效,激活民族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現代價值,5月29日,從江縣司法局走進高增鄉占里村,邀請當地村老、寨老,以“侗族款詞”為媒介,向社區矯正對象宣講村規民約,將民族文化精髓與法治教育有機結合,探索出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區矯正新路徑。
一、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活動中,村老、寨老以朗朗上口的“侗族款詞”,將“遵紀守法、團結互助、愛護環境”等理念融入韻律優美的傳統句式,讓古老的民族智慧在法治教育中煥發生機。他們把“講款”這一民族傳統議事形式轉化為社區矯正對象的法治教育課堂。“款詞”作為侗族世代相傳的口頭律法,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治理智慧,其通俗易懂、富有節奏感的表達形式,與社區矯正對象的教育需求高度契合,讓嚴肅的法治教育更具親和力、感染力,使矯正對象在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理念。
與此同時,從江縣司法局積極加強與侗、苗學研究會的合作,系統挖掘整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法治元素,提煉“和為貴”“誠為本”等價值觀念,將其巧妙融入社區矯正對象的日常教育學習、公益活動中。通過這種深度融合,推動民族文化資源與社區矯正教育緊密結合,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改造新模式,讓民族文化成為滋潤矯正對象心靈的養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法治觀。
二、延伸基層普法觸角,提升教育覆蓋效能。2025 年以來,依托“鼓樓議事”“院壩會”等民族傳統活動陣地,從江縣司法局累計開展普法宣傳9場次,112人次社區矯正對象在沉浸式體驗中接受法治教育。在普法過程中,工作人員將《社區矯正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與民族文化故事、傳統習俗相結合,通過講述身邊的事例、演繹民族傳統法治故事等方式,讓法治宣傳更接地氣、更聚人氣。這種“沉浸式”普法體驗,讓矯正對象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識,有效提升了他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素養,助力其順利融入社會。
參與活動的社區矯正對象表示:“用我們自己的文化講道理,聽得懂、記得住,以后會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這一反饋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普法方式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讓法治教育真正走進了矯正對象的內心。
三、深化文化法治融合,筑牢平安穩定根基。此次創新實踐是從江縣司法局推進社區矯正工作本土化、特色化的生動縮影,既激活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治理價值,又為社區矯正教育注入了新動能。通過將民族文化中的“德治”理念與現代法治精神相結合,進一步增強了社區矯正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
民族文化中的“和為貴”等理念,與現代法治追求的和諧社會目標高度一致,二者的融合讓矯正對象在接受法治教育的同時,也受到傳統美德的熏陶,從內心深處樹立起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愛護社會的意識。
下一步,從江縣司法局將持續深化與民族文化研究機構的合作,拓展“民族文化+社區矯正”應用場景,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法治教育品牌。通過不斷創新和豐富教育形式,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法治從江、平安從江建設中煥發時代光彩,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相信在民族文化的賦能下,社區矯正工作將取得更好的成效,為平安建設筑牢堅實根基。(作者單位:貴州省從江縣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