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瓜農果農銷售,滿足市民購買需求, 截至目前,安徽省安慶市城管部門已在城區設置206處瓜果臨時銷售攤棚點,其中,迎江區設置69處,大觀區設置58處,宜秀區設置33處,安慶經開區設置46處。(6月18日《安慶晚報》)
近年來,每到瓜果大量上市之際,各地城市的新舊小區、背街小巷便開始頻頻出現果農叫賣的身影。但由于城市各處沒有一個可供果農專設的銷售攤點,因而許多果農往往是今天在這里擺攤設點,明天又跑到那里擺攤設點。而城管也是見一個攤點,趕走一個果農,取締一個攤點。加之,許多果農賣了瓜果之后留下大量的瓜皮等垃圾,這也無形之中增加了環衛工人的清掃負擔。
一方面是果農的強烈訴求,需要通過售賣瓜果增收;另一方面是果農雜亂無章四處散布,推車、三輪車與垃圾無序擺放,影響了城市的市容市貌,這導致了許多果農和城管玩起了“躲貓貓”游戲,開啟“流動作戰”模式。這樣的“兩難”局面,顯然既不利于果農的增收,又不利于城市的管理。
那么,如何破解這一焦點矛盾,讓民生服務與城市管理“齊步走”呢?筆者以為,安慶市城管為果農專設“瓜果銷售攤點”無疑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一方面,有了專設的“瓜果銷售攤點”,果農就可名正言順地在規定的地點擺攤設點,無需“東躲西藏”;另一方面,有了專設的“瓜果銷售攤點”,市民就可就近買到新鮮的瓜果,無需為盲目尋找瓜攤而發愁。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有了專設的“瓜果銷售攤點”,對于城管而言,也減少了城區市容市貌管理和交通疏導的壓力,可謂是一舉三得。筆者以為,為果農專設“瓜果銷售攤點”之舉,無疑是一個好做法。
其實,從“瓜果銷售攤點”這一城市善治舉措來看,民生需求和城市管理并不矛盾、不沖突,關鍵在于城市管理者能否堅持以民為本,關注民生,變“堵”為“疏”,變管理為服務。如果城市管理者能聚焦群眾的民生需求,善于“堵疏結合”,樹立“善治”意識,就一定能讓我們的城市管理更有民生溫度。當然,我們的果農也能從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眼下,各地各個季節都有各種瓜果集中上市,如何既讓果農有地方售賣,又能讓城市有序管理,“瓜果銷售攤點”的好做法無疑值得借鑒和推廣。
期待類似的“瓜果銷售攤點”能在更多的城市不斷涌現,也期待各地各部門能從“瓜果銷售攤點”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劃出更多的專屬銷售攤點,從而讓民生服務與城市管理實現“齊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