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餐飲商家開始試水“剩菜盲盒”模式,將當天沒有賣完的食品打包出售。這一模式引發了爭議。其中最大爭議就是,盡管“剩菜盲盒”具有諸多優勢,但其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6月25日中國之聲)
據了解,“剩菜盲盒”的概念從國外興起。在國內,目前銷售“剩菜盲盒”的平臺已在多個城市出現,售賣食品類型以面包甜品、飲料咖啡、便利熟食等為主。由于價格低、反浪費以及拆盲盒的驚喜感,因而吸引了不少消費者購買,成為一種新的消費形式。
不過,筆者以為,如果“剩菜盲盒”里的食品能保證消費者食用安全,對商家而言,既能便宜銷售出多余的食物減少損失和浪費,又能擴寬客源不失為一個良策。對消費者而言,能便宜買到這種“剩菜盲盒”也很劃算。可以說,這樣的方式對買賣雙方都是一種雙贏。
但由于“剩菜盲盒”里的食品容易因未及時食用、未正確存儲等導致食品變質,或未按要求進行加工食用,或盲盒內的食品在包裝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食物混放、包裝材料不規范帶來的污染,而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可見,“剩菜盲盒”可以有,但“監管盲區”不可有。
防范“剩菜盲盒”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盲區,還需多方發力。一方面,市場監管、食安委、消保委等監管部門應積極承擔起監管的主體責任,既要對商家促銷“剩菜盲盒”行為進行全方位、全鏈條地嚴監管、嚴督查,又要對商家違規促銷“剩菜盲盒”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妨通過約談、開罰單、禁售、列入“黑名單”等處罰手段,給商家戴上食品安全“緊箍咒”。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要通過舉報獎勵制度,鼓勵消費者對商家違規促銷“剩菜盲盒”行為進行積極大膽的檢舉揭發,讓商家不敢肆意違規促銷“剩菜盲盒”,以維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權益。
同時,消費者在購買“剩菜盲盒”時要留意食品標簽,明確食品的制作時間、保質期、保存條件、食用方式,購買盲盒食品后應及時食用,避免因存儲不當等原因導致食品變質,或造成食物營養價值的流失。此外,消費者在購買“剩菜盲盒”時應保持理性,按需購買,切勿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當然,還需對商家加強誠信教育,既要讓消費者擁有對“剩菜盲盒”的知情權,又要讓消費者擁有“無理由退貨”的權利。如此,買賣雙方才能既避免“剩菜盲盒”促銷中的矛盾和糾紛,又守護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浙江省開化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