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當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指出,作風建設要抓常、抓細、抓長,這個“木魚”要天天敲,讓全黨始終保持高度警覺。
唐代高僧懷海禪師所撰的《敕修百丈清規》記載:“相傳云,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魚晝夜不眠,取其精神,刻木為魚,可以用來警示佛門弟子時刻保持警醒,修習佛法要像魚一直睜著眼睛那樣,不可有一絲一毫的懈怠。習近平總書記用“木魚”比喻作風建設,充分彰顯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擔當,深刻揭示了黨的作風建設不是一時一事之功,只有鍥而不舍、常抓不懈,才能使改進作風在全黨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責任。
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形成優良作風不可能一勞永逸,克服不良作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稍有松懈,就可能死灰復燃。從現實情況來看,不良風氣往往與社會傳統觀念、舊有習慣和利益格局相互交織,一些作風問題仍有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個別黨員干部對作風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緒,認為作風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可以松口氣、歇歇腳。個別黨員干部產生“疲勞綜合征”,對作風問題的隱形變異、潛滋暗長的新表現新動向缺乏敏銳性警惕性。個別地方和部門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時,存在打折扣、搞變通的現象,對隱形“四風”問題的發現和查處力度不夠,使得違規者心存僥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癥結就在于對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和反復性估計不足,缺乏常抓的韌勁、嚴抓的耐心,缺乏管長遠、固根本的制度”。這也說明,天天敲“木魚”作為一個警示,對作風建設具有極端重要性。
天天敲“木魚”并非易事,需要堅強的毅力。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抓好作風建設非一日之功,需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漸,一個毛病一個毛病糾治,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突破,一年接著一年堅守。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作風建設將陷入“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松下來”的怪圈。天天敲“木魚”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充滿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容不得任何懈怠和輕視。著眼于“抓常”目標,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明確作風建設的政治責任,把作風建設作為重大而嚴肅的政治任務,堅持領導帶頭做、帶頭抓,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傳導壓力、層層抓落實,形成以上率下、以上帶下的良好氛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增強定力、養成習慣,推動作風建設從“點上突破”向“面上開花”拓展,讓清風正氣充盈干事創業的每個角落。
敲“木魚”有真敲和假敲、重敲和輕敲、長敲和短敲的區別。同理,作風建設的實踐充分說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樣,真抓和假抓大不一樣,嚴抓和松抓也大不一樣。著眼于“抓細”目標,既旗幟鮮明地敲響“木魚”,唱響作風主旋律,傳遞作風新要求,讓黨員干部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主動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為上明確界限;又恰到好處地敲準“木魚”,保持合理的工作力度和節奏,精準切中黨員干部作風問題的要害和穴位,真正把作風問題找出來,深挖細查,觸及靈魂,點到痛處,標本兼治地解決作風問題。
天天敲“木魚”重在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提高黨員干部堅持優良作風、抵制不良作風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眼于“抓長”目標,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在“木魚”的警示下,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把他律要求轉化成內在自律追求,把遵規守紀刻印在心,內化為日用而不覺的言行準則。同時,瞄向“木魚”天天敲的常態長效,健全和執行作風建設機制,從制度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風的漏洞,以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鞏固作風建設成果。(作者單位:孟村回族自治縣醫療保障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