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公安部近日公布2022年全國公安機關依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犯罪10起典型案例,包括非法開采礦石、盜伐林木、捕撈水產品、排放污水等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件,很有代表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實行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嚴厲打擊各類涉生態環境資源違法犯罪,偵破了一大批重特大案件,有力維護了國家生態安全。但有些人令利智昏,無視法律,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件仍時有發生。特別是非法排放污水、禁燒危險物質等行為,直接向空氣、土壤中排放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為了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防止生態環境資源遭到人為破壞,必須持續用法治為生態環境撐起“保護傘”,保障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家園更美好。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守法意識。為了依法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我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這是公民必須學習、掌握、遵守和維護環保權益的法治武器。各地各單位要運用各種宣傳陣地和宣傳工具,通過集中宣傳與日常宣傳、線上宣傳與線下宣傳、講解法律條文與以典型案例、公益訴訟說法相結合等形式,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加強聯合執法,嚴懲違法犯罪。打擊懲治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違法犯罪,是一項綜合性的重大工程,單靠一兩個部門難以完成。相關執法、司法部門應當加強協作,形成合力,既要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又要齊抓共管,聯合執法,共同打擊懲治違法犯罪。對于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違法犯罪行為,要廣辟線索,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對于涉嫌違法犯罪人員,依法加重懲處,并對典型案例公開曝光,以提高犯罪成本,讓其付出沉重代價;要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遏制和震懾違法犯罪。
加強日常監管,構筑防范屏障。用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既要打擊違法犯罪,更要注重搞好日常監管防范,做到“未雨綢繆”。相關職能部門要落實監管職責和防范職責,堅持打防管控結合,不斷整治解決突出問題。同時也要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對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舉報,筑起防范生態環境資源違法犯罪的堅固屏障,讓生態環境資源違法犯罪失去生存的土壤,推進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舒適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河北省井陘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