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城畔草芊綿,鴨綠江頭生暮煙”。鴨綠江,古稱浿水、馬訾水,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干流流經吉林和遼寧兩省后,浩浩蕩蕩匯入黃海,是中國和朝鮮的天然界河。保護鴨綠江安瀾,需要依靠法治力量。
4月21日上午,鴨綠江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簽約儀式在吉林省集安市鴨綠江畔舉行,吉林省長春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院長張建國、遼寧省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吳威、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任繼強、白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廣軍共同簽署《鴨綠江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通化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所永吉、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孫召銀、集安市委書記焦文民出席儀式,所永吉書記、孫召銀庭長致辭。
鴨綠江是我國東北地區單位面積產水量最大的一條水系,也是我國眾多河流中自然度最高、生態環境最好的河流之一。鴨綠江不僅有雄渾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更有著源遠流長、底蘊豐厚的歷史文化。浩浩大江,法治護航。框架協議從12個方面,全面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構建鴨綠江司法保護新格局,實現鴨綠江流域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一體化保護。
通化市生態環境局、通化市水利局、通鐵檢察院、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丹東市元寶區法院、本溪市平山區法院、撫順市新撫區法院、集安法院等單位同志參加簽約儀式。
“雄獅百戰露崢嶸,千里清江血染紅”。丹東和通化用丹心創造紅色文化,用熱血鑄造英雄之城。四院將聯合保護鴨綠江流域抗美援朝戰爭現存的歷史遺跡、抗戰文物等,依法審理英雄烈士保護公益訴訟案件,嚴厲打擊故意損毀文物罪、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過失損毀文物罪等違法犯罪行為,合力保護抗美援朝遺址及遺跡,為鴨綠江流域紅色經濟發展提供司法助力。
征途萬里,不負山河。簽訂《鴨綠江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是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能動性、堅持司法功能與社會功能并重的的集中展現,是貫徹落實最高法院關于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具體體現,更是人民法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上的生動實踐。
簽約儀式后,兩省三地法檢同志參加第一屆鴨綠江流域環境資源審判研討會,暢談如何開展環資審判、發揮職能作用,如何推動鴨綠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落地落實、走深走實。
華章初啟,未完待續。下一步,兩省三地四院將在兩省高院的帶領下,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依法能動履職的強大動力,在更多領域協同、互助、開放、共享,奏響鴨綠江流域跨區域司法保護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