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基層干部作為聯系群眾的 “最后一公里”,是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執行者和落實者。他們活躍于鄉村的每一處角落,肩負著將黨的關懷傳遞到群眾心間的重任。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類干部,他們在群眾面前 “臉生”,群眾對他們 “陌生”,被稱為 “臉生干部”。
“臉生干部” 的存在,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在政策宣傳層面,由于群眾對其缺乏認知與信任,導致黨的利民政策在基層的傳播大打折扣。群眾往往對陌生干部傳達的信息心存疑慮,難以第一時間理解并積極響應,使得政策推行受阻。在矛盾調解方面,“臉生干部” 因不熟悉村情民意,難以精準把握矛盾的關鍵所在。當面對鄰里糾紛、土地爭議等復雜問題時,因與群眾之間缺少情感紐帶,其調解工作往往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矛盾容易進一步激化,影響鄉村和諧穩定。長此以往,黨和群眾之間的 “連心橋” 就會出現裂縫,嚴重影響基層治理的成效。
“臉生干部” 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結果。主觀上,部分干部自身思想認識不足,缺乏主動服務群眾的意識。他們錯誤地認為,只要坐在辦公室里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就萬事大吉,忽視了與群眾的溝通交流。在他們眼中,基層工作似乎只是文件的上傳下達,而忽略了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才是工作的根基?陀^上,隨著基層工作日益繁重,干部們忙于各種事務性工作,下村入戶的時間和機會減少。如今,基層不僅要應對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等常規任務,還需面對環保整治、疫情防控等突發且艱巨的工作。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下,干部們分身乏術,客觀上導致了與群眾接觸不夠。
要避免成為 “臉生干部”,關鍵在于干部要轉變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干部要主動走出辦公室,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比如,在農忙時節,干部可以到田間幫助農民勞作,在勞作過程中自然地與群眾交流,了解他們在農業生產中面臨的困難,如灌溉水源不足、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要建立常態化的走訪機制,將下村入戶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用真心換真情,用腳步丈量民情。例如,制定詳細的走訪計劃,每周固定安排一定時間深入不同村落,與群眾拉家常、聽訴求。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建立臺賬,跟蹤解決進度,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群眾的 “貼心人”,讓群眾看到干部的 “熟面孔”,聽到干部的 “暖心話”,感受到干部的 “真服務”。
基層干部要牢記自己的職責使命,以 “不做臉生干部” 為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參加各類培訓,提升政策解讀、溝通協調等能力,更好地服務群眾。同時,善于總結工作經驗,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時間里為群眾辦更多實事。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為推動基層發展、增進群眾福祉貢獻自己的力量。(作者單位:滄州市運河區城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