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基層干部要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讓政策紅利直達‘神經末梢’。”在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中,基層干部既是執筆人,更是著色者。以“精”鑄魂、以“氣”塑形、以“神”聚力,方能在泥土芬芳中書寫不負時代的答卷。
一、以 “精”鑄魂:永葆“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赤子之心
“精”是精神坐標,是基層干部的初心純度。黃文秀放棄都市繁華,把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用青春詮釋了“堅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內核。當前部分干部存在“打卡式調研”“盆景式走訪”,根源在于精神缺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中,黨員干部自帶鋪蓋駐村蹲點,與群眾同吃同住,正是這種“沉浸式”的精神狀態,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地生根。新時代的基層干部,當以主題教育為契機,把“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叩問融入血脈,在走村入戶中校準精神坐標,讓“腳下沾泥、心中有光”成為最動人的精神標識。
二、以“氣”塑形:錘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務實之風
“氣”是作風底色,是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關鍵密鑰。廖俊波“樵夫”精神的核心,在于“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的務實品格。面對征地拆遷、信訪維穩等“硬骨頭”,江蘇“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法給出啟示:干部帶著“民情日記”走百家門、知百家情,用“婆婆嘴”化解矛盾,以“橡皮腿”丈量民情。當前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廣東創新“粵省事”平臺,讓干部 “線上+線下”雙軌并行,既保持“泥土氣”又增添“科技范”。這種“腳上有土、心中有譜”的務實之氣,正是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制勝法寶。
三、以“神”聚力:激活“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智慧
“神”是治理智慧,是凝聚群眾力量的核心密碼。“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的奧秘,在于“發動和依靠群眾”的治理精髓。四川成都“院落自治”模式,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共創共享美好家園。新時代“楓橋經驗”升級版中,浙江桐鄉“三治融合”實踐,將法治、德治、自治有機融合,培育出“百姓議事會”“鄉賢理事會”等自治載體。基層干部要當好“石榴籽”,善于用“鄉音土語”宣講政策,用“身邊案例”教化群眾,把黨的主張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讓“眾人劃槳開大船”的生動場景在基層蔚然成風。
從黃土高原的“懸崖村”到東海之濱的“漁家樂”,從西南邊陲的“雙語法庭”到東北雪原的“村史館”,無數基層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取民心。站在共同富裕的新起點上,我們當以“精”提神、以“氣”聚力、以“神”鑄魂,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將豐碑刻在群眾心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囑托:“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這既是對基層干部的殷切期望,更是新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