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浪潮中,鄉村振興不再是簡單的政策口號,而是一場需要久久為功的民生工程。近年來,各地通過實踐探索,逐漸摸索出一條“以民為本、因地制宜、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讓鄉村既留得住鄉愁,又看得見未來。
產業筑基,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的根基在于產業振興。遼寧十家子村以返鄉大學生為紐帶,通過“互聯網+種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實體店”模式,將小米、葡萄等傳統農產品轉化為電商爆款,帶動500余戶農民增收致富。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更通過品牌化運營提升了產品附加值。而在河北隆化縣,西道村依托草莓產業打造“草莓公社”,將四季草莓種植與溫泉旅游、民俗體驗深度融合,形成“八合一”產業集群,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讓農民成為“五金”收入群體。這些案例印證了一個真理:產業振興不能盲目跟風,需立足資源稟賦,在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上下功夫。
人才筑基,鍛造鄉村振興核心引擎
人才短缺是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但破解之道在于“柔性引才”與“本土育才”并重。浙江安吉縣通過“鄉村民宿服務質量標準”等政策,吸引設計師、文旅運營團隊駐村服務,同時建立“一鄉一節”特色文化活動體系,讓返鄉青年在鄉村旅游中實現價值。山西云州區則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用種植補貼、水利設施改造等政策,讓留守老人和婦女成為黃花產業的主力軍。這種“以老帶新”的人才結構,既保留了鄉村的煙火氣,又注入了新活力。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區通過“青年設計師駐村計劃”,讓大學生團隊參與鄉村微景觀改造,用創意激活鄉村空間,這種“人才反哺”模式值得推廣。
生態筑基,厚植鄉村振興綠色底蘊
在鄉村振興中,生態保護不是“緊箍咒”,而是“金飯碗”。浙江安吉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品牌、統一運營”模式,將竹林、白茶園等生態資源轉化為旅游資產,2020年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產值達46.6億元。而河北隆化縣西道村在打造草莓公社時,同步推進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工程,讓游客在采摘草莓的同時,也能感受鄉村的生態之美。這些實踐表明,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生態優先,通過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綠色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文化筑基,涵養鄉村振興精神家園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荒佃莊鎮,“愛我昌黎”主題宣講活動通過講述李大釗先生革命故事、五峰山韓文公祠歷史,讓文化基因代代相傳;而“文明新風進萬家”活動,則通過移風易俗、全民閱讀等載體,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百姓生活。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鄉村通過挖掘農耕文化、民俗節慶等資源,打造出“春賞花、夏嬉魚、秋品果、冬食筍”的文旅IP,讓鄉村成為城市人的精神原鄉。這種“以文化人”的路徑,既提升了鄉村軟實力,又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自信。
鄉村振興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智慧的接力賽。唯有堅持“產業為基、人才為要、生態為底、文化為魂”的理念,才能讓鄉村真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期待更多地方能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振興之路,共同譜寫新時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篇章。(作者單位:荒佃莊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