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旅游景區、公共場所人流如織,本應是歡樂祥和的出游時光,然而多起火災事件卻如當頭棒喝,敲響了消防安全的警鐘。河南新鄉寶泉大峽谷景區,一名游客在衛生間抽煙后未熄滅煙頭,致使衛生間起火,雖景區快速響應,10 分鐘內撲滅大火,但火災隱患如影隨形,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更大災難;廣西南寧方特東盟神畫景區,“太空飛梭” 項目因裝飾燈線路短路燃起熊熊火焰,萬幸未造成人員傷亡,卻也讓景區運營與游客體驗遭受沖擊。這些事故不僅暴露了個人防火意識的淡薄,更凸顯了在春季這一火災高發季,加強防火法治宣傳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季氣溫回升,風干物燥,林區、景區、居民區等場所可燃物堆積,加之大風天氣頻發,一旦遇火源,火勢極易蔓延,防控難度極大。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員流動頻繁,各類用火行為增多,火災風險進一步攀升。在此背景下,強化防火法治宣傳,成為防范火災、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舉措。
一、加大防火法律法規普及力度
全面宣傳法律條款: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消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在線上,利用政府官網、社交媒體平臺、短視頻 APP 等,發布防火法律條文解讀文章、動漫視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闡釋法律對野外用火、火災預防、事故責任認定等方面的規定,讓群眾足不出戶便能學法懂法。在線下,組織宣傳小分隊深入社區、農村、學校、景區,開展法律宣講會,發放宣傳手冊,詳細講解違法用火需承擔的法律后果,如罰款、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提升全民法律敬畏感。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收集整理近年來因違規用火引發火災的典型案例,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宣傳展板,在人員密集場所巡回展示。例如,展示某村民因在林區祭祀燒紙引發森林火災,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并承擔巨額經濟賠償的案例,以真實慘痛的教訓警示群眾,使其深刻認識到違法用火的嚴重后果,從而自覺規范用火行為。
二、強化重點區域與人群法治宣傳
景區防火宣傳:在各旅游景區入口、游客服務中心、景點顯著位置張貼防火法律標語、設置宣傳欄,提醒游客遵守景區防火規定,嚴禁吸煙、野炊、使用明火等行為。利用景區廣播定時播放防火法律知識與安全提示,對進入景區的游客進行入園前防火法治教育,引導游客安全文明游覽,從源頭上消除景區火災隱患。農村地區宣傳:針對農村農事用火、祭祀用火頻繁的特點,結合春耕春種時節,組織鄉鎮干部、村干部走村入戶,向村民宣傳野外用火審批制度,強調焚燒秸稈、燒荒等行為違反防火法規且極易引發火災。在農村集市等人員聚集場所,開展集中宣傳活動,設立咨詢臺解答村民疑問,提升農村群眾防火法治意識。特殊人群關注:加強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防火法治宣傳教育。在學校,將防火法律知識納入安全教育課程,通過主題班會、知識競賽、消防演練等形式,培養學生防火意識與法律觀念,引導學生當好家庭防火 “小宣傳員”。對于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上門走訪,以拉家常的方式講解防火法律要點與安全用火常識,確保特殊人群了解防火要求,避免因無知引發火災。
三、創新宣傳形式,增強宣傳實效
新媒體融合宣傳: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優勢,開展多樣化宣傳活動。制作防火法治宣傳短視頻,融入幽默風趣的劇情或動畫形象,在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吸引廣大網民關注與轉發。舉辦線上防火法律知識問答活動,設置獎品激勵群眾參與,以趣味性互動加深群眾對防火法律知識的記憶與理解。聯合多部門宣傳:消防、林業、文旅、教育等部門聯合行動,形成宣傳合力。例如,消防部門與文旅部門合作,對景區工作人員開展防法律培訓,提升景區應急處置能力;林業部門與教育部門攜手,組織中小學生參與森林防火法治宣傳社會實踐活動,通過 “小手拉大手” 帶動家庭與社會關注防火。打造宣傳陣地:在社區、農村、學校、景區等地建設固定的防火法治宣傳陣地,如法治文化長廊、宣傳小屋等。在長廊或小屋內展示防火法律知識、火災案例、應急逃生技巧等內容,使其成為群眾日常學習防火知識的重要場所,營造濃厚的防火法治宣傳氛圍。
春季防火,法治先行。面對嚴峻的防火形勢,我們必須以五一期間火災事件為戒,扎實推進防火法治宣傳工作,提升全民防火法治意識,讓遵法守法成為自覺行動,共同筑牢春季防火安全屏障,守護美好家園與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