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車長江集團操作的60臺敞車車廂通過鐵路運輸順利抵達煙臺港,在港口完成車輛解體、包裝、裝船等相關工作后,沿著“中非雙向物流黃金大通道”發往幾內亞。此次業務是煙臺港、國鐵、贏聯盟、中車長江集團密切協作,全國首創開展的鐵路車廂一次性過軌運輸出口業務,后續,各型號車體將通過這一模式陸續發往幾內亞。
這創新一幕,正是“中非雙向物流黃金大通道”蓬勃脈動的最新注腳。這條始于煙臺、橫跨三大洋、終抵西非的萬里通道,正以鋼鐵之軀重塑中非經貿的經緯。
“一次性過軌運輸”的落地,標志著中非物流多種運輸的融合。傳統跨國運輸中,貨物常需輾轉公路、鐵路與港口,反復裝卸推升成本、磨損設備。而今,以一次性過軌這一模式破除軌道壁壘,實現“門到港”的全程鐵路貫通。貨物告別了反復折騰的“接力賽”,在港口完成“一站式”處理,物流效率與經濟性大幅躍升。此創新不僅為后續各型號車體出口非洲鋪平道路,更為全球重載裝備運輸提供了“中國方案”。
搭起黃金通道的骨架,推動煙臺港與非洲的雙向貿易。該通道以“重來重回”為內核,構建起互利雙贏的貿易循環。幾內亞鋁土礦經11400海里航程抵煙臺港,2023年該港鋁土礦吞吐量超1.2億噸,穩居全球第一。出發幾內亞的中國大船,滿載“中國制造”駛向非洲,工程機械、鋼材、水泥等生產物資經此直達西非沿海18個港口。煙臺港也由此穩居中國對非貿易第一口岸,2024年件雜貨班輪年發運量突破200萬噸大關,較2022年的183萬噸實現爆發式增長。開辟出了中非之間的運輸藍圖,將中非供需繪就成共生圖景。
黃金通道不僅輸送商品,更是非洲現代化的戰略支點。非洲國家渴求工業化升級,卻常困于基建薄弱與設備匱乏。中國輸出的60臺鐵路車廂,恰是幾內亞達圣鐵路的關鍵裝備;而返程船舶載運的鋼材與工程機械,正用于建設港口、工廠與能源項目。煙臺港創新“船邊直提”“抵港直裝”模式,使貨物從煙臺堆場到非洲工地全程“零延遲”,中國效率深度賦能非洲這條通道,已超越單純物流功能,成為中非產能協作的堅實橋梁。
黃金大通道的鋼鐵軌跡,向未來延伸出無限可能。一列列國產車廂駛入煙臺港區,一艘巨輪鳴笛啟航西行,鋼鐵長龍與萬里碧波在此交匯。這條11400海里的紐帶,傳遞的不僅是鋁土與車廂的流轉,更是兩個大陸共赴繁榮的深沉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