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鄉下老家的村兩委,專門邀請了縣農業部門的兩位專家來村里為村民作農技培訓講座。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培訓的內容和形式是由村民自己“點課”的。由于是村民自己先“點課”,然后邀請專家來“上課”,因而村民們對此次培訓不但熱情高漲,而且也覺得培訓實用、有效。許多村民都希望今后能多舉辦一些類似由村民“點課”的農技培訓。
眼下,各地農業部門每年都要組織一些農業專家到各地鄉鎮或農村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技培訓,為村民送去了各種種植、養殖技術,為村民家庭增產增收提供了服務保障,很受村民們的歡迎和好評。
但近年來,一些農技培訓慢慢地開始變了味,跑了調,有的把它當成了一項“任務”,每年花上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到鄉鎮里擺個攤,發些農技知識的宣傳資料,或擺幾塊展板,就算完事了。有的到村子里的大禮堂里搭個講臺,照著稿子念個一兩個小時,或放一下視頻,就算培訓過了。有的甚至在培訓會上講的東西,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講的內容都非常深奧,村民們聽得云里霧里,根本不知所云。由于這樣的農技培訓年年都是一個“套路”,因而村民們也漸漸地對這樣的農技培訓失去了興趣,有時候上面派人來作培訓講座,臺下聽眾寥寥無幾,令組織方十分尷尬。可見,農技培訓的形式確實需要改進了。
難道就沒有辦法讓“農技培訓”真正深受村民們的喜愛嗎?筆者以為,“農技培訓”讓村民“點課”,專家上課的做法,就不失是一個好法子。首先,讓村民自己“點課”,就能點得準,點得到位。村民們每天都生活在農村,一輩子和種植業、養殖業打交道,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指導,他們是最清楚的。因而由村民自己“點課”的農技培訓就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其次,讓村民自己“點課”,專家就能有的放矢。在培訓過程中,專家就能針對村民的技術需求,根據村民的培訓時間、形式和內容的具體需求以及經常遇到的問題,進行分類集中培訓,從而讓村民們根據自己的口味點選培訓套餐,然后由專家“送餐”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解答。其三,讓村民自己“點課”,就能避免專家在培訓時泛泛而談,與村民想要學的東西相“脫節”。而由村民自己“點課”,村民就能變以前“專家講什么,村民就聽什么”為“村民想聽什么,專家講什么”,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因此,筆者以為,作為農技部門在到鄉鎮或農村開展農技培訓之前,不妨先到村民當中“問問需”,讓村民自己“點點課”,從而使農技培訓更具實用性、實效性和針對性,而切莫任由專家“說了算”或“一言堂”,使農技培訓成了一種“走過場”的噱頭。(浙江省開化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