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15晚會啄木鳥家庭維修平臺被曝光后,重慶啄木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不僅向消費者道歉,更是主動承諾立刻整改的舉動可謂態度端正非常。但很快網上的反饋就將這一光鮮的表象狠狠揭開。敷衍的網絡公開、無回應的投訴訂單、毫無落實的整改舉措,一度讓網友憤慨而失望。(澎湃新聞 3月23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營商環境日益成熟,經濟發展腳步隨之加快,江河日益、泥沙俱下,好的市場監管和重新將“誠信”這一傳統美德寫進新的經營風尚早已成為了國家與國民切實的需求,每年的3•15晚會也應運而生,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公正公開的曝光渠道。
但近年來,一些“燒熱鍋,放冷湯”的油滑手段卻悄然變成了許多行業在網絡公開操作臺上的拿手好菜。這樣的現象讓每一個關注者心中都憤懣和無奈,卻屢見不鮮、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不禁讓人思索——到底是誰,頻頻為不法商販的這張菜譜收尾買單?
承認網絡手段的公開有效,也不做“網絡魔鏡”顧影自憐的癡夢者。近年來,網絡公開、信息平臺、新媒體渠道,諸如此類的名詞在政策的倡導下,在實際經驗的推動下,逐漸成為了評價一項措施、一個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誠然,互聯網的普及率造就了網絡平臺的鐵腕,但也讓編制一個徒有其表的謊言變得毫不費力起來。當市場監管政策和這一現實掛鉤,一味追逐新興熱點效益的行為,本就讓原本便心懷叵測的不法者樂于投其所好。這時我們是否該重新考慮,當新興技術從工具變成了評價標桿,而忽略了監管本身的目的性和準確性時,那些固態萌生的陋習如何也能迅速被遏制在萌芽當中。
擴大網絡技術的紅利增益,也不做“網絡叢林”虛與委蛇的爬行者。快節奏、片段化、圍觀情緒,這些消極因素早已成為了網絡現象帶來的標志性風氣。而其造成的,也是讓那些吃到“冷處理”甜頭的人更加變本加厲的結果。不法商販利用這一現象的出現,燒熱鍋、放冷湯,炒高熱點而不做實效,滿足一時的激憤而粉飾長久的改善,將長效收益與現實成本“最佳”化,似乎已經成為了整個網絡公開的一股邪風歪氣。如何將傳統道德的誠信重新帶入到新技術造就的新時代當中,守住那些脫韁的底線和認識,也就成為了消費行業迫在眉睫的需求。
享受虛擬現實的精神愉悅,也不做“網絡深淵”作繭自縛的自戕者。但同時可悲的是,鑒別能力良莠不齊的部分消費者群體,既是受害者,何嘗又不是其中的推動者?只看到鍋子燒得熱而泛紅,卻鮮有人去嘗一口里面的湯是什么味道,不知不覺之間就為這鍋華而不實的殘羹買了賬。而那些真正一口苦水難以下咽的受害者,也在他們事不關己的態度中被高掛起來,聲嘶力竭的呼喊成了熱鬧,熱鬧最終又被利用變質為營銷的炒作,而大多數人還在津津樂道,卻沒想到有一天當自己也被掛在那個位置的時候,又會是什么樣的感受。
所以,在這張名字叫做“網絡公開”的飯桌上,我們似乎并不缺炒菜的廚師,也不缺編制菜譜的寫手,更不缺前來嘗鮮的顧客。真正缺少的,只是一個掀開鍋蓋的人。 (作者單位:劉臺莊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