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原原本本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逐字逐句研讀《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我深刻認識到,中央八項規定不是簡單的"八項要求",而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先手棋",是我們黨自我革命的"金色名片"。
一、從"政治規矩"的高度,深刻把握八項規定的本質內涵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11年來,從"一頓飯""一張卡""一次調研"等具體問題抓起,推動黨風政風為之一新。讀書班期間,我反復思考:為什么八項規定能成為改變中國的"關鍵小事"?答案就在于它承載著深厚的政治邏輯——
(一)它是堅守初心的 "試金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央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我們改進作風的第一步"。這句話背后,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八項規定嚴禁超標準接待、整治調研走過場,本質上是把干部的心思從"迎來送往"拉回到"為民服務",讓"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落地生根。作為年輕干部,我們必須牢記"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把落實八項規定作為檢驗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的重要標尺,在思想上筑牢"不想腐"的堤壩。
(二)它是自我革命的"手術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黨的建設各項工作"。中央八項規定從改進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活動等具體事項破題,實則是向黨內長期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開刀",是新時代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的生動實踐。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必須時刻保持"趕考"的清醒,把八項規定作為長期堅持的鐵規矩、硬杠杠。
二、從"成長坐標"的維度,對照查擺自身存在的作風短板
作為在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干部,我們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有著天然抵觸,但對照八項規定精神,仍存在三個方面的"作風溫差":
(一)理論學習存在"溫差"
有時把學習當任務,存在"打卡式"學文件、"快餐式"讀原著的現象,對"為什么要持之以恒落實八項規定""如何從政治高度防范隱形變異四風問題"等深層次問題思考不深。比如,在學習《實施細則》關于"規范新聞報道"的要求時,僅停留在"精簡報道字數"的表面,沒有深刻理解其背后"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政治考量。
(二)宗旨意識存在"偏差"
在聯系群眾時,偶爾存在"機關思維",習慣通過數據報表了解情況,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時,有時會被基層同志"精心安排",沒有真正走到群眾中間聽真話、察實情。這種"隔著玻璃看風景"的工作方式,本質上是形式主義的新表現,反映出對"作風建設核心是密切聯系群眾"的理解還停留在文件上,沒有落實到行動中。
(三)紀律執行存在"落差"
對"八小時外"的自我約束不夠嚴格,比如參加同學聚會時,偶爾會放松對"觥籌交錯"的警惕,對"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沒有真正把八項規定精神轉化為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
三、從"青春擔當"的角度,爭做八項規定的忠實踐行者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年輕干部,"要牢記'國之大者',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我們必須以八項規定為準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把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建立"第一議題+作風對標"學習機制,每次學習重要文件都先對照八項規定找差距,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做"作風上的老實人"
牢記"年輕干部違紀違法往往始于作風放松",主動凈化 "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堅決抵制"小圈子"文化和"酒桌文化"。
(三)做"工作上的實在人"
發揚"釘釘子"精神,把八項規定要求融入日常工作,比如在辦文辦會中堅持"短實新",在服務群眾時踐行"馬上就辦、辦就辦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堅決反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作風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作為年輕干部,我們生逢偉大時代,肩負光榮使命,必須把八項規定精神作為成長路上的"燈塔",以過硬作風答好新時代的"青春答卷",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作者:新樂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