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南京的南京郵電大學因一項獻血活動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5月9日,網絡上流傳的一段視頻顯示,該校推出了一項特別政策:參與無償獻血的學生可以減免獻血后的5次晨跑以及兩周的體育課。這一政策一經發布,立刻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熱議,許多網友對此表示質疑,認為學校此舉可能在變相鼓勵學生獻血。(5月10紅星新聞)
這則“獻血免晨跑和體育課”的新聞之所以會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是因為不少人認為學校可能在變相鼓勵學生無償獻血。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根據南京郵電大學相關負責人的解釋,減免晨跑和體育課的原因并非為了鼓勵獻血,而是考慮到學生在獻血后身體需要一定的恢復期,因此不能參與劇烈的運動。可見,很多人曲解了學校“生命至上”的善意。
眾所周知,獻血對人的身體影響不容小覷。醫學證明,人一旦獻血后,尤其是大量獻血后,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的恢復。而在此期間,如果參與劇烈運動可能會導致身體不適,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正是出于“生命至上”的考量,該大學才作出“獻血免晨跑和體育課”的做法,這無疑是一個科學的、正確的決定,不僅彰顯了學校“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也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生命的尊重與關愛。試問:如果參與獻血的學生依然要參加晨跑和體育課,一旦劇烈運動之后出現意外,誰來負責?恐怕學校脫不了干系吧?
因此,筆者以為,對于該大學作出“獻血免晨跑和體育課”的決定,我們不妨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多一些點贊和掌聲,切忌動輒把學校的好做法“想歪了”“想偏了”,而曲解了大學“生命至上”的本意和善意。
當然,學校在作出這一做法的同時,也需及時做好相關的解釋工作,比如,獻血的學生為何要免晨跑和體育課;獻血的學生參與晨跑、體育課等劇烈運動的后果是什么,等等,都要一一解釋清楚。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健康知識普及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獻血的意義,并且鼓勵學生在不影響健康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到無償獻血的社會公益活動當中來。這些必要的解釋和教育方式,無疑可以消除學生對獻血的誤解,從而不再把獻血當成“換取”減免晨跑和體育課的方式,同時,又可消弭公眾對學校“獻血免晨跑和體育課”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