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電商購物節剛過,海量快遞包裹正在全國穿梭。與往年不同,許多消費者驚喜地發現,如今的快遞包裝已然悄然“變綠”——膠帶變窄了,紙箱變薄了,還出現了可循環使用的快遞箱。這一變化的背后,是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國務院關于修改《快遞暫行條例》的決定》。此次修改新增“快遞包裝”章節,明確要求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鼓勵企業和寄件人使用環保包裝材料,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6月22日《光明日報》)
眼下,網購已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隨著快遞的到來,快遞包裝箱的處理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些商家發貨時為了保證貨品在運送途中的安全性,往往會給商品多包幾層,大盒套小盒,充氣膜塞滿紙箱,膠帶纏了一圈又一圈。而許多“網購一族”面對快遞紙箱也面臨著兩難選擇:留著無用,丟了可惜。
據統計,202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首次突破1700億件。而據了解,快遞包裝除了少部分使用編織袋和塑料袋外,大部分是紙箱包裝。就拿快遞紙箱來說,按平均每個紙箱重0.1千克、生產1噸紙需要20棵樹來計算,一年的快遞包裝紙箱就要消耗近8500萬棵樹,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些快遞包裝的材料基本上是被當作廢品給扔了。盡管其中一些“廢品”仍然可以“回爐”利用,但比起對它們直接“循環使用”,還是要付出很多成本,十分浪費。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國家郵政局辦公室曾聯合發出通知,明確推廣“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模式。這說明,國家層面已經出手整治快遞包裝浪費現象了。
而今年6月1日剛剛實施的《國務院關于修改《快遞暫行條例》的決定》,也明確要求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這無疑給快遞箱“循環使用”帶了一個好頭。可以說,此舉不但能引導廣大消費者對快遞包裝箱進行循環利用,也能進一步喚醒人們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意識。筆者以為,快遞箱“循環使用”理應成為一種共識。
當然,除了推廣快遞箱“循環使用”外,還需讓快遞包裝“綠起來”。一方面,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快遞業務包裝行業標準,規范使用綠色環保型的包裝材質,并樹立循環利用理念,對快遞包裝產生的垃圾建立統一回收機制,提高回收利用率。另一方面,作為快遞公司或賣家,在進行商品包裝時應盡量簡化包裝,并積極參與快遞包裝物的回收與利用。如此,快遞包裝才能既做到綠色、環保,又做到可循環、再使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