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大別山深處,羅山縣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晨霧中,白冠長尾雉的啼鳴劃破山林靜謐。這個以觀鳥經濟聞名的小城,正演繹著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協奏曲。當朱鹮在稻田上空展翅,當觀鳥者鏡頭對準生態農莊,人們驚喜地發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故事,正在中國鄉村書寫新的篇章。
生態保護筑牢鄉村治理根基。羅山縣構建起"政府主導、科技賦能、群眾參與"的三維保護體系,在4.68萬公頃的原始森林中,朱鹮繁育基地與鳥類環志站構成科學監測網絡,護林員與村民組成的防護網讓盜獵行為無所遁形。?谑忻捞m區演豐鎮的紅樹林保護同樣卓有成效,當退塘還林的灘涂重現"海上森林"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修復了海岸生態,更為發展生態旅游打下基礎。
綠色產業重塑鄉村經濟版圖。董寨保護區周邊,觀鳥經濟催生出"鳥導"、生態農莊等新業態,有機稻米價格較普通大米增長數倍,16.5萬畝生態茶園產出價比普通茶葉高出1倍。這種"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發展模式,在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等地得到生動印證。演豐鎮的"風情北港島"文旅品牌,通過紅樹林探秘、趕海體驗等項目,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村民人均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
生態智慧融入治理體系創新。羅山縣建立的"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機制,將保護區建設與周邊6個鄉鎮的發展規劃深度融合,形成"觀鳥+研學+康養"的產業矩陣。海口市美蘭區推行的"四個一"環境治理策略,通過"一村一策"實現精準治理,曲口村"三色"發展模式(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藍色海岸)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本。當江蘇常熟蔣巷村的零碳數字平臺實時監測能源消耗,當寧波箭嶺村的環保酵素替代化學肥料,科技創新正為生態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現代鄉村治理正在完成從"管理"到"共生"的理念躍升。羅山縣的"觀鳥經濟"、演豐鎮的"紅樹林+"模式、蔣巷村的"零碳鄉村"實踐,共同勾勒出生態治理的中國方案。當晨曦中的朱鹮再次掠過金黃稻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物種保護的奇跡,更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綠色密碼——在守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守護,方能繪就"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振興畫卷。(荒佃莊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