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一年來,加強政府建設和治理創新,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部署,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深入治理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持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末梢神經”,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細血管”。然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如同蠶繭般層層束縛基層活力,讓政策執行“走形變樣”,干部精力“空轉消耗”。為此,河南省南陽市以“二十減”工作清單為突破口,針對文山會海、過度留痕等頑疾制定“硬約束”,將干部從“材料堆”“迎檢戰”中解放出來,直指形式主義“病灶”。
為何減?減什么?
“二十減”工作清單在南陽落地生根,不是簡單的數字減法,而是治理效能的精準加法?车羧哂鄷h、壓縮重復報表、整治過度留痕,這些刀刃向內的改革直擊基層痛點——把干部從形式主義的“泥淖”里拉出來,把精力投向群眾急難愁盼的田間地頭。
督查檢查考核“瘦身”后更顯筋骨,從“臺賬厚度”轉向“民生溫度”,從“材料精美”轉向“服務精準”。南陽的經驗證明,當考核指標聚焦群眾滿意度、政策落實度,基層干部自然會把腳印留在村頭巷尾。
怎么減?基層最有發言權
形式主義病灶往往藏在細節里。南陽市將“小切口”改革作為突破口:文件不超過3頁,會議時長壓縮30%,報表數據共享平臺破除“重復填報”……這些帶著泥土味的舉措,讓減負清單不再是紙面文章,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效。
技術賦能同樣關鍵。打通政務數據“孤島”后,基層干部不再當“表哥表姐”,而是成為“數據分析師”;移動終端取代紙質臺賬,指尖一點即可完成信息歸集,這種“智慧減負”,既解放人力又提升效能,讓科技真正服務于人而非束縛于人。
減負之后更要賦能
減負不減責,松綁不松懈。南陽推動資源下沉的實踐給出啟示:規范借調機制讓基層“留住人”,權責清單明晰讓干部“知道怎么干”,容錯機制完善讓一線“敢闖矛盾窩”。當基層既有“接得住”的能力,又有“干得好”的底氣,減負才能真正轉化為治理動能。
減負之后還要警惕“彈簧效應”,督查考核剛有成效,微信工作群又鋪天蓋地;紙質臺賬剛精簡,視頻留痕新要求接踵而至。根治形式主義,需要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對變相攤派、隱形變異等問題露頭就打,防止減負成果得而復失。
減出干群魚水新氣象
當南陽的基層干部不再疲于應付檢查,而是帶著農技手冊走村入戶;當社區工作者告別“表格大戰”,得以全心投入鄰里調解,減負的深意才真正顯現——它拆掉的是干群之間的“無形墻”,架起的是民心相通的“連心橋”。
這場刀刃向內的改革,考驗著治理智慧。從南陽實踐可以看出,減負既要雷厲風行抓整治,更需繡花功夫建機制,當基層干部輕裝上陣的身影與群眾笑臉相互映照,便是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最生動的注解。
基層減負,減的是形式主義的包袱,增的是為民服務的能量;破的是官僚主義的枷鎖,立的是實干擔當的風向。唯有持續以“刮骨療毒”的勇氣破除積弊,用“繡花功夫”的匠心創新機制,才能讓基層治理回歸本真,讓黨的政策在田間地頭綻放生機。(河北省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