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祭祖作為一種新興的祭祀方式,因其便捷性受到部分民眾的青睞。然而,一些平臺借機斂財,推出“虛擬上香”“代哭代拜”等付費服務,甚至出現攀比消費、數據造假、侵犯逝者隱私等問題,嚴重背離了祭祀文化的本真意義。網絡祭祖亂象不僅擾亂市場秩序,還可能助長不良社會風氣,亟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
技術濫用助長封建迷信,網絡空間烏煙瘴氣。部分應用利用AI換臉、VR技術"復活"逝者,聲稱可實現"陰陽對話";更有所謂"數字風水師"兜售改運服務,借算法生成虛假"托夢記錄"。某地網信辦查處的一款APP中,"虛擬占卜"模塊日均訪問量達10萬次,其中未成年人占比逾三成。這種將新技術與迷信嫁接的行為,既違背科學精神,又可能誘發心理健康問題。當技術失去倫理約束,網絡祭祖便從情感寄托滑向荒誕的賽博迷信。監管滯后導致權益侵害,黑色產業鏈暗流涌動。當前網絡祭祖尚處法律空白地帶:個人紀念館被惡意創建卻投訴無門,用戶充值后遭遇平臺跑路;更有黑產團伙倒賣逝者信息,形成"建館-引流-詐騙"的灰色鏈條。2023年某地法院審理的案件顯示,犯罪團伙通過偽造烈士親屬身份,騙取網友"供奉款"達數百萬元。缺乏準入標準與維權機制的市場,最終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權益,更是社會公序良俗。
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監管責任 當前,網絡祭祖行業缺乏統一的法律規范,導致部分平臺游走于監管空白地帶。因此,應加快制定《網絡祭祀服務管理辦法》,明確民政、網信、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職責分工,劃定行業紅線。例如,禁止平臺以“打榜”“刷禮物”等形式誘導消費,嚴禁未經授權創建名人、烈士紀念館。同時,建立備案審查制度,要求平臺對用戶創建的祭奠頁面進行實名核驗,防止惡意濫用。此外,可借鑒《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對泄露逝者隱私、虛構“AI復活”服務等行為依法懲處,確保網絡祭祖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強化平臺責任,規范運營行為網絡祭祖平臺作為服務提供者,必須承擔主體責任,杜絕過度商業化行為。首先,應要求平臺取消打賞排行榜、虛擬道具交易等功能,禁止以“香火值”“孝心值”等噱頭誘導用戶充值。其次,平臺需建立內容審核機制,及時下架違規祭奠頁面,并對AI合成技術(如“數字逝者”)的使用加以限制,避免傳播封建迷信。此外,可引入“黑白名單”制度,對違規平臺予以曝光、約談甚至關停處理,倒逼行業自律。例如,某地網信辦曾對一家提供“代哭喪”付費服務的平臺處以罰款并限期整改,有效遏制了類似亂象。
三、加強行業引導,倡導文明祭掃 整治亂象不能僅靠“堵”,還需“疏”,通過正向引導讓網絡祭祖回歸本真。一方面,可由政府或公益組織搭建非營利性祭掃平臺,提供免費的線上紀念空間,倡導以撰寫家書、上傳影像等精神緬懷方式替代虛擬消費。另一方面,結合清明節等傳統節日,開展“云祭英烈”“家風傳承”等主題活動,弘揚孝親敬祖的正向價值。例如,某省推出的“清明云寄語”活動,鼓勵網友以文字、音頻等形式表達哀思,避免了商業化炒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